推动科技创新发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率先建成粤港澳大湾区深具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卓越的新型研发机构。
——珠海中科先进技术研究院愿景目标
全文
全文
科研中心
新闻中心
23
24
25

世界自闭症关注日丨守护“来自星星的孩子”,你们并不孤独

来源:珠海先进院
作者:梁日宁
日期:2022年04月02日

2007年12月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从2008年起,将每年的4月2日定为“世界自闭症关注日”( World Autism Awareness Day),以提高人们对自闭症的相关研究与诊断,以及对自闭症患者与家庭的关注。

 

“自闭症”一词作为流行说法,或是大众普遍接受的说法,一般是指自闭症(孤独症)谱系障碍(ASD,Autistic Spectrum Disorder),美国精神医学学会出版的《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简称DSM-V)将自闭症、阿斯伯格综合症、儿童瓦解症以及未分类的广泛性发育障碍统称为自闭症谱系障碍(ASD)。在我国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中,广泛性发育障碍下包含有儿童孤独症及不典型孤独症。

 

自闭症多起病于婴幼儿时期,通常在3岁以前,临床主要以社会交往障碍、交流障碍、局限的兴趣及刻板与重复的行为方式为特点,自闭症患者似是活在另一个世界,亦被称作“来自星星的孩子”。

 

2010年,国家卫生部(现国家卫健委)委托中华医学会制定了《儿童孤独症诊疗康复指南》,里面详细介绍了自闭症在不同阶段的症状表现,治疗方法和预后。

 

 

自闭症的主要表现(自闭症的三联征)

► 社交交往障碍

► 言语交流障碍

► 狭隘兴趣和重复刻板行为

 

自闭症目前的干预手段

►行为分析疗法(ABA)

►孤独症以及相关障碍患儿治疗教育课程(TEACCH)

►人际关系发展干预(RDI)

 

自闭症用药

目前尚缺乏针对儿童孤独症核心症状的药物。

 

自闭症预后

自闭症的预后较差,主要原因是对发病机制还不足够了解和没有特效药物有关,因此,现阶段对于自闭症至关重要的在于“两早”,早期发现早期干预。早期诊断并在发育可塑性最强的时期(一般为6岁以前)对患儿进行长期系统的干预,可以最大程度改善患儿预后。对于轻度、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的儿童孤独症患儿,早期诊断和早期干预尤为重要。

图片

预警征象早筛查

如果家长发现儿童有以下行为,需要警惕是否是孤独症的信号。

►  一岁时还没有呀呀学语。

►  不会指示,不会用肢体语言表示需求。

►  16个月还不会发单音,两岁还不会发两个字的音。

►  对叫名字没有反应,有时又好像是听力有问题。

►  语言和社交技能退步,没有目光对视。

►  好像总不知道玩具的正确玩法。

►  将物体按照固定的方式排列。

►  迷恋单一玩具或物品。

►  不会笑。

 

如果家长有怀疑,也可带孩子到医院或专业机构进行儿童心理行为发育问题预警征象筛查。如果筛查为阳性,就要听从医嘱及时转诊,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

 

 

神经科学视域下的自闭症

目前为止,自闭症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在神经科学领域,很多研究着眼于神经元树突棘和突触发育异常。由于在儿童2-3岁时,大脑神经突触数目达到高峰,在儿童期后期及青春期,部分过量生成的突触将通过类似于“修剪树枝”的生理过程被“修剪”而消失,而功能性突触则得以保留,这一生理过程对于形成稳定的功能性神经元通路非常关键,而相对稳定的功能性神经元通路对于个体的学习、记忆力又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树突棘过度生成和不完全“修剪”可能导致突触结构和功能的改变,从而引起自闭症谱系障碍(ASD)的发生。

 

神经元的基本功能是通过接受、整合、传导和输出信息实现信息交换。大脑的神经网络可以看成实现各项脑功能的基础,伴随着脑成像技术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于脑神经元与脑疾病之间的关系。珠海先进院脑健康研究中心正致力于通过神经科学研究为基础来有效解决神经和精神疾病的治疗和康复的临床难题。

 

 

让我们一起守护“来自星星的孩子”

告诉他们,

有我们在,你们并不孤独!

 

参考资料:

1.《儿童孤独症诊疗康复指南》.中国政府网:http://www.gov.cn/zwgk/2010-08/16/content_1680727.htm,2010.8.16

2.王菲菲,王路义,熊玥等.树突棘及突触发育障碍诱发自闭症小鼠核心症状的机制[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22,42(01):101-107.

3.Borovac J, Bosch M, Okamoto K. Regulation of actin dynamics during structural plasticity of dendritic spines: Signaling messengers and actin-binding proteins[J]. Mol Cell Neurosci, 2018, 91: 122-30.

4.Petanjek Z, Judaš M, Kostović I, et al. Lifespan alterations of basal dendritic trees of pyramidal neurons in the human prefrontal cortex:a layer-specific pattern[J]. Cereb Cortex, 2008, 18(4): 915-29.

5.Marmolejo N, Paez J, Levitt JB, et al. Early postnatal lesion of the medial dorsal nucleus leads to loss of dendrites and spines in adult prefrontal cortex[J]. Dev Neurosci, 2012, 34(6): 463-76.

6.Trutzer IM, García-Cabezas MÁ, Zikopoulos B. Postnatal

development and maturation of layer 1 in the 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 and its disruption in autism[J]. Acta Neuropathol Commun,2019, 7(1): 40.

7.Hutsler JJ, Zhang H. Increased dendritic spine densities on cortical projection neurons in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J]. Brain Res,2010, 1309: 83-94.

8.健康中国

 

-----------------------------------------

脑健康研究中心梁日宁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