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12月8日,第44届联合国大会通过一项决议,宣布1994年为国际家庭年,1993年纽约特别会议提出从1994年起每年5月15日定为国际家庭日(International Day of Families),以此提高各国政府决定和公众对于家庭问题的认识,促进家庭的和睦、幸福和进步。
2022年1月1日开始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是我国首次就家庭教育进行专门立法,规定每年5月15日国际家庭日所在周为全国家庭教育宣传周。父母们也开启了“依法带娃”的时代。5月9日至15日,以“送法进万家 家教伴成长”为主题的第一个家庭教育宣传周正式启动。
《人民日报》也曾就子女的学习、人际发展、情绪管理、自信心等方面为父母支招。
重视家庭教育在促进未成年人全面健康成长起到关键作用,明确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树立家庭是第一个课堂、家长是第一任老师的责任意识,承担对未成年人实施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的同时,父母群体因养育压力带来的心理健康问题,同样不容忽视。
“父母倦怠”—— “躺平”不仅存在于职场,也存在于家庭
如果你目前正在经历父母角色,作为一名“家庭运营总监”,你的工作内容是:上下学接送,回家后做饭,辅导作业,睡前故事甚至整晚陪伴……你的工作时长是:一年365天,每天24小时随时响应,最最重要的,你的薪酬是:零,还要付出额外的财力。这样看起来作为父母似乎是世界上“最艰难的工作”。就一般特点而言,经历“父母倦怠”的个体在生理上表现为注意力分散、记忆力下降、反应迟钝、行动迟缓、精神恍惚等;心理上表现为缺乏成就动机、情绪烦躁易怒、丧失兴趣爱好,对孩子和家庭缺乏热情甚至产生厌倦,对人生前途感到失望、无望,对周围人、事、物漠不关心等;在家庭中表现为无法顺利应对养育压力,以及在上述压力体验下产生的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
如何应对“父母倦怠”?
“父母倦怠”作为父母心理健康问题的一种典型且特殊表现形式,对于父母和子女的心理健康都会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因此,寻求积极应对方式,采取有效应对策略,学会自我调节和缓解养育压力,使家庭综合压力保持在适时、适度,可调节、可控制的范围内,为维持和促进父母心理健康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是十分必要的。
1、减少压力来源,提供支持资源
对于缓解、减少和消除父母倦怠状况,建构父母压力源和资源之间的平衡系统最为重要。一方面,社会与媒体在强调父母不应“鸡娃”的同时,也不应让父母过度“内卷”,要充分肯定父母在养育子女中的不易、针对社会对父母的过高期望,积极优化社会舆论,倡导新型父母价值观,确立对父母和孩子的合理期望水平,为父母和孩子都创造一个宽松的舆论环境和成长环境。另一方面,父母也应有意识的搭建自身的社会支持系统,在出现压力体验时能够有人愿意听、有人可以聊,甚至有人能共鸣。
2、提升养育效能,有效预防倦怠
首先,对于家庭教育,父母与子女可以在平等的、合作的、民主的基础上共同商讨计划与方案,使子女更有参与感和自主权;其次,父母不应在家庭中过分强调自己的成功,也不应在孩子面前一味抱怨生活艰难、世道险恶,避免子女产生对社会、对他人歪曲的看法;最后,可以定期安排家庭旅行、聚会、锻炼、娱乐等活动,丰富家庭生活内容、提高家庭生活质量。
3、重组压力认知,积极获得幸福感
由于父母倦怠很大一部分原因源自父母的压力认知,可以通过改变父母的压力认知开始,通过改善个人内部资源提升应对和处理压力的问题解决能力、寻求更加积极的视角、进行适度的运动调节,重新评估压力体验。同时,在家庭教育中父母需主动放下功利心,积极设置缓冲区,在亲子的交流和沟通中获得父母角色的满足感和幸福感,增加父母角色的胜任力。
珠海中科先进技术研究院脑健康研究中心
在大健康理念和中国脑计划启动的双重驱动下,以前沿的神经科学研究为基础,以产研一体、相互驱动的模式开展研发与产业化工作。中心的脑康养项目,通过维稳大脑微环境、调节个体与家庭小环境、交互和谐自然大环境的综合立体视角,在个人层面,将为个体保持大脑健康、有效应对压力、高效恢复活力提供方案,在家庭层面,将为缓解父母压力、提升亲子沟通效能、促进家庭凝聚力提供全新思路与选择。
----------------------------------------
供稿:梁日宁;编辑:麦洁仪